2025年CES展AI重點一次看: 聯發科、廣運、和碩。(圖:shutterstock)
AI 技術自 2012 年起快速發展,從感知型 AI 到生成式 AI,再到代理型 AI 與實體 AI,應用範圍持續擴大。NVIDIA 與 AMD 等科技公司在技術創新上領先,推出一系列革命性產品,推動 AI 技術與硬體能力的進步。台灣方面,聯發科、廣運及和碩等企業,也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,協助推動技術的落地與應用。
〈感知型 AI 到生成式 AI 的突破!〉
AI 的發展始於感知型 AI。2012 年,AlexNet 利用 NVIDIA GPU 與 CUDA 技術開啟深度學習時代,實現圖像、文字與聲音的理解,應用於手機與電腦等設備,隨後生成式 AI 的誕生進一步改變了技術格局,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模型能自行推論生成文字、圖像與聲音,大幅擴展 AI 的應用範圍,成為改變產業生態的重要力量。
代理型 AI 方面,則是在生成式 AI 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行動執行能力。例如,Apple 的 Siri 透過生成式 AI 輔助完成資料搜尋、訂單管理與行程安排等多種任務,提升用戶效率與便利性,而實體 AI 則專注於物理現象的應用,包括機器人、自動駕駛與無人機等領域,為工業生產與日常生活帶來全新突破。
〈AI 發展法則的歷程!〉
AI 發展最早是預訓練規模法則,隨著網際網路數據量的倍增,模型規模與運算資源的提升,使得 AI 系統能夠處理更為複雜的問題,進一步提高了其效能,接著是後訓練規模法則,透過強化學習與人類的互動,AI 能在特定領域中持續改進,舉例來說,藉由透過大量的測試與反饋,AI 模型能更精準地執行醫療診斷、供應鏈管理等專業任務,最後是測試時規模法則,AI 透過多步驟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,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做出更有效的決策,對企業與個人用戶的有非常大的效益。